第十八章解惑-《二十个大帝之姿弟子的命运》
第(2/3)页
消息传来,镇上炸开了锅!“这不是在抢钱么?”“桥没了,粮食运不进来,他就趁机把价格涨上去,这太黑心了!”“村民们聚集在粮店门口议论纷纷,但没人敢真的上前理论——周老板在镇上经营多年,和县里的政府有些交情,平日里有些跋扈,大家都怕得罪他。”
那天石头刚听完苏墨讲“义”,得知粮价上涨的消息,马上紧握着拳头向书院跑去。他跑得气喘吁吁,额头上满是汗珠,进门就大声问:“先生,周老板这么干,难道不讲‘义气’么?”他只顾自己赚钱,管我们能过日子!”
苏墨正在整理简牍,温颜抬头看他。石头脸上满是怒火,眼睛里却藏着一丝茫然,明明知道周老板做得不对,却不知如何是好。苏墨放下简牍,拉着他坐在板凳上,倒了一杯凉茶给他:“对,‘义’者,宜也。”就是做事要,要顾及别人的情况,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。粮食是活命之本,他趁人之危乱涨价,的确失了“大义”。”
“那我们能怎么办呢?”石头追问,语气里带着哭腔,“我娘说家里的米只够吃三天了,六文钱一斗,我们根本买不起。”
苏墨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从书架上抽出一卷书,向《众志成城》那一页翻去。他不念古文,却用通俗的话讲故事:“从前有个村子,被一座山挡住了出路,村里人要修路,但山太大,挖不动一个人,挖不动十个人。”后来村长说,大家一起上,今天挖一点,明天再挖一点,终于把路真正修通了。你说,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,为什么大家可以一起做呢?”
石头愣了一下,眼睛慢慢亮了起来:“因为人有多厉害!””
“对,”苏墨点头,“周老板虽然强势,但做生意全靠大家支持。”如果大家觉得他做得不对,一起跟他,他即使横着,也不能不顾及所有人的想法。就像那座大山,看起来不可撼动,但众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,就可以把山挪开。”
当天下午,石头没有回家,而是召集了书院里十几个相熟的小伙伴。他学着苏墨的样子,给大家讲“众志成城”的故事,讲着周老板如何不讲“大义”地涨价。“明天我们一起到粮店门口,给买粮的讲道理,大家一起找周老板讲理吧!””石头拍着胸脯说,小脸上满是坚定。阿瑶攥着小拳头附和道:“对啊!”我们要让周老板知道,他的错误的!”柱子也用力点头,虽然还是有些怯生生的,却没有退缩。
第二天一早,粮店刚开业,石头就带着小伙伴们站到了大门口。一开始,村民们只是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孩子,谁也没当回事。直到石头大声说了一句:“周老板涨价不对啊!”先生说,‘义’是替人家着想,他趁我们没粮涨价,这不是在讲‘义’嘛!大家一起找他他一定会把价格降下来!”
阿瑶也跟着喊:“张姨家的弟弟还小,没米吃会饿肚子!””柱子虽然不敢大声喊,却拿着一块木炭在地上写:“粮食太贵,大家一起说理”。
孩子们的声音不大,却像一颗石子投进安静的湖面。一位老婆婆叹了口气:“这孩子说得对,我家老头子卧病在床,就等着米下锅。”“一个年轻人也附和:凭什么他说涨价,我们不能就这么认了!””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,原本零散的议论变成了整齐的呼声:“降粮价!降粮价!”
周老板听到店里的动静,气急败坏地走了出来,叉着腰骂了一句:“反了你们!”粮食是我我爱卖卖多少,不愿意买就滚!”可他的话刚说完,就被更大的呼声淹没了。乡亲们你一一句地指责他,有的说以后再也不买他的粮了,有的说要到县城去告他。周老板望着乌泱泱的脸上的傲慢渐渐变成了慌乱——他知道,如果真的得罪了整个镇子的自己的的没法开了。
僵持了半个小时,周老板终于松了口,红着脸说:“行,我把价格降下来,把三文钱一斗降回来,行?””人群里立刻爆发出欢呼声,孩子们也蹦蹦跳跳地拍手。
事后第二天,周老板气急败坏地找到书院。他穿着绸缎的袍子,一脸的怒容,一进门就把手中的折扇往桌上一拍:“苏老师,你这个手段不错啊!”躲在后面让孩子出头,故意和我对着干吧?”
苏墨正在给孩子们批改作业,温颜抬头,脸上没有丝毫的生气,而是笑着起身倒了杯茶给周“周老板息怒了。”我只是教孩子讲道理,至于怎么做,那是孩子自己的选择。”
“教他们道理?”周老板冷笑一声,“你教他们跟我作对的道理?”
“我教给他们的是‘义’的道理,”苏墨把茶杯推到周老板面前,“你想想,如果每个人都吃不起粮,你的粮铺卖给谁呢?”就算你这次挣了点钱,可落了个名声,以后谁还愿意和你打交道呢?讲‘义’,看起来是在顾及别人,实际上也是在帮助自己。就像你的生意,如果大家都觉得你公道,自然愿意来买你,你的生意就可以做的长久。”
周老板愣了一下,端着茶杯的手在半空中停了下来。他经营粮店多年,始终觉得赚钱最重要,从来没有想过这些。他沉默了很久,看着窗外正在读书的孩子,又看苏墨温和的眼神,突然叹了口气:“你说得。”这似乎有点道理。”他放下茶杯,没有再发脾气,转身默默走了。
令人吃惊的是,此后,周老板不仅没有随意涨价,还在门口贴出告示:贫苦人家可以赊粮,秋收后再还。有一次,张姨实在没钱买粮,硬着头皮去赊粮,周老板居然痛快地给了她两斗米,还说:“先给孩子吃,不急着还。””张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。渐渐地,周老板的粮店生意越来越好,甚至有邻镇的人专门来他这里买粮,都说他是个公道人。
书院的名气也日渐响亮。望川镇的人都知道,东头土地庙里有个苏老师,教孩子们读书的同时,也教大家做人的道理。邻镇的人听说后,纷纷把孩子送来,有的父母甚至专门租住在镇上,只为让孩子听苏墨的课。那座破败的土地庙早已容不下了,苏墨索性用村民凑的钱,在镇东头盖了一所新的书院——依然是竹子,但宽敞明亮,屋顶铺上了新瓦,再也不怕漏雨。书院门口新挂了一块牌子,上面是苏墨亲笔书写的“明心书院”四个字,笔力遒劲,透着一股温润之气。
有一次,青玄宗的师兄下山办事,专门绕着一条小路去看他。师兄看着来来往往的孩子,又看苏墨身上洗得发白的布袍,不禁皱起了眉头:“师弟,你当年在宗门里可是天之骄子,如今却窝在这个小镇里当教书先生,放着好好的修炼不做,整天和孩子打交道,图个啥?”你知道吗,宗门中与你同期的弟子,有些已经快突破基期了。”
第(2/3)页